9月7日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民生事务局
在横琴伯牙小学会议室开展了
第四期家庭议事会的分享与研讨活动
让更多的“爱”被听见
让更多的“爱”被听懂
一次触动心弦的“真心话”
本次活动用一个简单却有分量的问题拉开序幕:“为人父母,你最想感谢孩子的是什么?最感到抱歉的又是什么?”
一位爸爸的分享让在场的许多人都为之动容。他坦言,最感谢孩子们的是他们的存在本身。“感谢有孩子之后,我们能沉下心去想一想怎么才能把他们带好,不会再想一些工作或者生活中的烦心事。”孩子的天真与稚气,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成年人世界里逐渐模糊的纯粹,这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非常感谢”。
而谈到抱歉,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愧疚:“我和孩子妈妈都在外地工作,对孩子的陪伴太少了,所以总是想只要有时间就过来陪他。”这番质朴的话语,戳中了无数父母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我们总想给孩子所有,却常常发现,最宝贵的时间和陪伴,却成了最稀缺的礼物。
这个环节让大家意识到,在日常的忙碌中,我们很少有机会如此郑重地去审视和表达对孩子的感情。而这种真诚的表达,恰恰是建立有效沟通的基石。
紧接着,一首诗给大家带来了思考: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活动中,当纪伯伦的诗被缓缓朗诵时,全场的家长都陷入了安静的沉思。这首诗像一束光,照亮了许多家长习以为常的“观念暗室”——总觉得孩子是家长的“附属品”,他们的成长轨迹应该由家长来规划,他们的思想应该与家长保持一致。
然而,诗中说道: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这也是家庭议事会需要大家深入思考的核心议题::我们家庭沟通的底层逻辑应当是“爱”,而爱的表达,必须以对方能感受到的方式进行。否则,“我为了你的未来”很可能在孩子那里只被解读为“你剥夺了我玩手机的权利”。
当我们真正开始尊重孩子的独立思想,承认他们有自己的世界和观点时,一场平等的对话才有可能真正发生。

“家庭议事会”:一个让爱流动的家庭仪式
那么,如何将这份尊重和理解落到实处呢?活动中介绍了一个具体的实践工具——“家庭议事会”。
它不是一场为了“搞定”孩子的批斗会,更不是看似民主、实则为了达成父母目的的“霸权会”。活动中反复强调,如果我们抱着“最终结果必须是你要完成作业”的目的去开会,那孩子只会感到厌恶。
一个好的家庭议事会,是一个以爱为基底的沟通场域。它需要遵循一些简单而重要的原则,比如:
01
主持中立
父母要放下“权威”的角色,不带节奏,不预设立场,引导和帮助孩子根据主动议6要素完善议题。
02
不攻击、不跑题、不打断
专注于“事情”本身,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你就是不懂事”的标签。当讨论是否要去辅导班时,就不要发散到“我生病了你也不关心”等话题上。
03
面向主持人轮流发言
创造一个安全的发言环境,让每个人,特别是孩子,都有完整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和权利。
04
服从裁判
共同制定的规则,全家都要遵守,这其中也包括一票否决权等赋予孩子话语权的机制,避免孩子总感觉是“二对一”而被孤立。
随后,全体家长共同观看了“一个家庭为是否要买自行车而争论”的视频片段的分析,生动地看到了无效沟通是如何发生的——否定、指责、扣帽子,最终让一场本可以好好商量的对话,变成了情绪的宣泄。而家庭议事会的规则,正是为了避免这些沟通“雷区”,让每个人的声音都被听见,让家庭的决策真正成为共识。

拓宽沟通的深度
分享会将大家的思考从“家庭琐事”引向了“世界观”的建立:家庭议事会的议题,是否可以不局限于“玩手机”“做作业”这些“冲突点”,而是进行社会议题的讨论?
在相互的分享中我们认识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认知,很多是来自于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直接互动,我们在与小伙伴的玩闹中学会了合作与边界,在与邻里的相处中懂得了人情世故。而孩子这一代,他们的认知更多来源于间接渠道——课堂、网络、短视频。

这种间接经验,使得他们可能知道“要懂礼貌”,却不一定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懂礼貌,以及礼貌背后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温暖联结。
我们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些社会现象,比如一个新闻事件,一部电影的观后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对错,只是引导孩子去表达他的观点,去分析人物的行为。这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探讨他人的故事时,孩子会反照自身,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这是一个孩子“认识自己和认识整个世界的过程”,也是一种更深层次、更有价值的亲子沟通。

一场分享会的时间是有限的
但它带来的思考和触动是长久的
它让我们明白
有效的沟通不是技巧
而是源自内心的尊重与看见
它提醒我们
在要求孩子“听话”之前
我们是否先做到了“听懂”他们的话
💬💬💬
家庭议事会
将始终陪伴在
每一个有需要的家庭身边
和大家共同成长
无障碍沟通
简体
智能问答


粤公网安备 4404920200000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