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沟通 简体 繁体 智能问答
搜索
搜索
手机版 电脑版
秋分,阴阳平分,最全养生指南请收好!
来源: 人民网科普、央视新闻 发布日期: 2025-09-23 字体
“暑退秋澄气转凉

日光夜色两均长”

9月23日

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

秋分 

此时节

蝉鸣渐止,银杏新黄

光阴对折,天地平分一场秋色

开启了秋日的明朗与清凉


图片


中医认为

秋分是

自然界阴阳平衡的转折点

人体养生也需

顺应“养收”之道

重在润燥、补肺、健脾、防寒


图片


  

秋分之后,凉燥当令

早晚温差显著增大

“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特征更加明显

此时燥邪易伤肺津

使人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痒

咳嗽少痰、大便干结

“秋燥”症状

此外

天气转凉,人体阳气渐收

抵抗力有所下降,易受外邪侵袭

  

图片

  

秋分时节该如何科学养生?

民俗中有哪些智慧?

一起来看 


暑去秋来,牢记养生5宜

  

图片

  


宜早睡早起


  中医提倡顺应自然节气早睡早起,以适应秋天收敛的节气特点早睡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一般来讲,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较为适宜。

  

  要注意的是,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而应躺在床上,用5分钟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否则会导致血压突然变动。

  


宜多食汤粥


  中医养生学家提倡在秋天每天早晨吃粥。秋分时节,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食用些热药膳于身体很有好处

  

  粥中可加入莲藕、荸荠、百合、银耳,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的作用。

  


宜户外锻炼


  秋高气爽,气温适宜,正是户外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可适当增加平缓的户外有氧运动,如打八段锦、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练瑜伽等。

  

  运动量不宜过大,应循序渐进,避免大汗淋漓,并做好热身。

  


宜戴好帽子


  秋分之后气温明显下降,要注意头部保暖

  

  外出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可以肚脐热敷,驱寒助阳。经常用艾叶水泡脚可以温阳散寒,改善四肢冰凉的现象

  


宜疏肝理气


  进入秋季,肺金当令,肺的肃降功能增强,而肺金克肝木,故而不能忽略养肝疏肝

  

  平日可用双手掌心贴于期门穴,顺着肋骨缘往两侧章门穴摩擦。摩擦约120次,以舒适、发热为度。

  

  期门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章门穴在侧腹部,取正坐,屈肘合腋,肘尖所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秋分养生四不做

 

俗话说“秋分不养,一年白忙”

做好秋分养生格外重要

要注意四个养生禁忌

  

图片

  


  忌经常熬夜

  秋分时节,阳气收敛,阴气渐盛,经常熬夜,容易伤及人体阳气。


  忌大量运动

  积极运动可以放松身心、扫除抑郁情绪,但秋季运动总体上应该以“收”为主,尽量避免运动量大、出汗较多的运动,以免损耗阳气。

    


  忌大喜大悲

  受气温和光照减少的影响,人们的情绪也会发生变化,如悲秋、秋愁。


  所以,秋季养生要着重注意不要大喜大悲,要符合季节的收敛之气,最好的方式就是爬山登山,登高处望望远方,颐养一下自己的心情。

    


  忌冻三部位

  民间素来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不过身体有三个部位不能“秋冻”,那就是头部、腹部和足部。

  

  1.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如果保护不好,阳气会丧失,头颈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2.腹部

  腹部受寒容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瘀滞经脉使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有胃病史、慢性腹泻、痛经等人群尤其需要注意。

  

  3.足部

  “寒从脚生”,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如果脚部受寒,则血液流动瘀滞,全身血液供应将出现不足,脏器功能继而受损。

    


秋分后

10个养生重点要记牢!  

1个养生穴——鱼际穴

  

图片

  

图源:健康时报

  

  北京中医医院微信公众号2023年刊文提示,秋分时节,可以常按鱼际穴。鱼际穴具有清肺热、泻阴火、清热利咽的功效。经常按揉鱼际穴,对于咽干咽痒、喉咙肿痛、口干舌燥、咳嗽少痰等呼吸系统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在第一掌指关节的根部,也就是大拇指的下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我们叫它大鱼际,在大鱼际的边缘(赤白交界处),按压有酸胀的地方就是鱼际穴。

  

  将拇指的指腹按压在鱼际穴穴位上,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旋转按揉,左右两侧的鱼际穴依次按揉,每次各1~3分钟即可,每天可按揉数次。

  

2碗养生汤——

百合莲子银耳汤、山药枸杞鲫鱼汤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白云医院康复科副主任中医师黄宽举2021年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刊文推荐,秋分时节喝百合莲子银耳汤和山药枸杞鲫鱼汤。


  1.百合莲子银耳汤

  百合莲子银耳汤有美容养颜、养心安神、润肺止咳、健脾养肾的功效。适合在干燥的秋季饮用。

  

  取百合20克、莲子(去芯)50克、银耳50克、大枣20克、冰糖适量。雪梨、银耳、红枣、莲子和适量冰糖一同放入锅中,加足量清水,大火炖开后转小火1小时即可。

  

  2.山药枸杞鲫鱼汤

  山药枸杞鲫鱼汤有滋补润燥、健脾益气、养阴益胃的功效。适合于秋季时节调补食用。

  

  取鲫鱼1条、枸杞30克、鲜山药200克、姜适量。将鲫鱼、山药、姜片洗净加适量水熬汤;即将熬好时加入枸杞,加盖煮5分钟即可调味食用。

  

3个养生习惯——

轻缓运动、早睡早起、每晚泡脚

  

  1.轻缓运动

  浙江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徐婷贞2023年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刊文表示,秋高气爽,空气中含氧量较高,是运动的好时节。遵循秋季养“收”原则,宜选择轻松平缓、运动量不大的项目,散步、太极、舞剑皆可,以周身微热、尚未出汗为宜。

  

  2.早睡早起

  徐婷贞指出,秋季寒气上升,阳气趋向收敛,夜越深寒气越重,易入侵体内。此时不宜熬夜,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早晨6~7时起床,顺应阳气生长,令肺气舒展。晚上9~10时入睡,有助阴精收藏。

  

  3.每天泡脚

  徐婷贞表示,足部皮肤薄,脂肪少,易受寒邪侵袭。秋分时节,可借助阴阳消长的变化,每日泡脚,温通阳气,祛风驱寒,来提高免疫力。

  

4种养生食物——

秋藕、鸭肉、梨和秋木耳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张晋2022年在CCTV生活圈刊文分享,秋分养生适宜多吃4种食物:

  

  1.秋藕

  秋藕最养人,生食可以养阴润燥,缓解口干舌燥的问题。如果藕再加上一点蜂蜜,做成藕蜜糕,既可以缓解秋燥,也可以缓解便秘问题。

  

  2.鸭肉

  鸭肉可滋五脏、清虚热,还可以补水、行水、养胃、生津。注意: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胃阳虚的人不宜吃过多的鸭肉。

  

  3.梨

  中医认为梨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直接生吃梨生津解渴,熟吃润肺止咳。一般人生吃即可,小孩或是脾胃弱、体质虚寒的人最好蒸熟后吃,也可以把梨皮削下来与梨肉一起放到锅里煮水喝,吃梨肉、喝汤。

  

  4.秋木耳

  当季食材秋木耳,味甘性平,有益气生津的功效,是不容错过的美味。一些养阴生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板栗等都很适合秋分时节食用。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