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下新高!这些珍稀动物为何频频现身横琴?

来源: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 发布日期:2022-11-20

近日,3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琵鹭现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这是横琴岛今年秋冬记录到的首批白琵鹭,同时也创下合作区的白琵鹭单次数量新高。

图片

 白琵鹭 

今年10月,珠海观鸟协会团队在合作区已经记录到野生鸟类82种,包括6种鸟类新纪录,另外还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3种,鹬鸻类,绿翅鸭、赤颈鸭等鸭类候鸟更是变身“常驻居民”,成为湿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今年的11月是广东省第三十二届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亦在11月的周末组织多场观鸟导览活动中小学生均可报名参加,在芒洲湿地公园与候鸟来一场美丽的邂逅。

图片

赤颈鸭 

ONE.

 自然环境优越 

 孕育丰富野生动植物资源 

合作区因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系统多样,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横琴岛全域新发现野生动物18种,野生植物208种。

图片

巨嘴柳莺 

01

目前共记录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8种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白腹海雕和小灵猫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3种。

图片

 小灵猫 

02

目前共记录野生植物599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黑桫椤、金毛狗、山橘、土沉香、野茶、软荚红豆、凹叶红豆、胀荚红豆8种。

一组组数据,是合作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写照。

TWO.

 欧亚水獭现身湿地 

 珍稀动植物频频“上新” 

横琴地处珠江入海口,西临磨刀门水道,东临十字门水道与澳门隔海相望,北与珠海南湾城区隔马骝洲水道相望,濒临南海。

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育了丰富多样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使得横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岸重要的生态廊道,特别是鸟类的栖息地。

图片

 北灰鹟 

自2019年起,珠海市观鸟协会连续三年在横琴岛开展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野外调查项目,共记录到野生鸟类209种,其中不乏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白腹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珠海市观鸟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野生脊椎动物指数作为生态环境监测指标,能够用直观的数据传递横琴岛的生态环境。

随着合作区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在横琴多年未见的欧亚水獭,近期频繁出现活动踪迹。过去,欧亚水獭在广东分布广泛,但目前整个大湾区,只有深圳、惠州、南沙有零星记录。如今,我们在横琴多次发现水獭的活动痕迹,后续的跟踪调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图片

欧亚水獭 

THREE.

 厚植生态底色 

 共建美好“新家园” 

为构建起完善的监测体系及保护网,合作区自成立以来

① 完成大小横琴山造林与生态修复约2000亩,正在推进芒洲湿地公园改造提升、二井湾湿地一期生态管养、围填海生态修复等项目

② 积极引入科研院所开展常态化科研监测,通过开展本底调查明确重点保护目标,有针对性开展专项保护;

③ 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巡护,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教授詹肇泰指出

伴随琴澳发展“新空间”不断扩展,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平衡共进显得十分重要,“横琴良好的生态资源和自然空间与澳门形成互补,两地可以共建野生动物生态廊道,保障物种的生存延续”。

在这里,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绿色生态家园正逐步变为现实,沿着小横琴山蜿蜒的小径拾级而上,山青水绿,环目皆翠,旖旎的滨海风光与澳门的城市天际线交相辉映。

不少琴澳居民在假期会选择到横琴进行一场“生态游”,感受这里舒适的自然环境。

图片

FOUR.

 出台相关制度和标准体系 

 保障优越生态环境 

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合作区积极打造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等特色栖息地保护地,不断完善森林、湿地和海洋之间生态廊道建设,并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栖息地保护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为重点保护生物物种提供良好栖息环境。

图片

规划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市政署、环境保护局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在生态保育方面进行多次交流。接下来,双方将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合琴澳两地的生态保护联动机制,共同打造湾区优越的生态环境。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