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联合举办的 “2025年学界义工走进横琴交流活动” 顺利开展。130余名澳门学界义工走进横琴国家湿地公园(二井湾),将台风后留下的枯木“变废为宝”,打造出一片充满生命力的“生态公寓”。

01 行动!让枯木变身“生态公寓”
活动当天,同学们把切割后的枯树与漂浮木巧妙安置在亲水小径与科普路旁,模拟“随意”“散落”“自然”的生境。这些看似杂乱的横木,实则是为湿地生物精心准备的栖息之所。


当天,澳门学子们还深入横琴湿地,记录昆虫踪迹,观察光滩岛上迁徙的候鸟,了解横琴湿地“不进不出”管养模式下的生态奥秘。

02 一根木头 如何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
① 微生物的乐园
横木下的阴暗潮湿环境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温床”,它们加速木材分解,释放养分,成为枯木里的“生命密码”。


② 昆虫的家园
蚂蚁、甲虫等小型昆虫及蜘蛛纷纷在此筑巢、觅食。昆虫的富集,同样吸引鸟类等捕食者前来觅食,形成“分解者→消费者→捕食者”的微型食物链。

③菌菇的舞台
雨后的横木上,常能看到各类野生菌菇破土而出,它们不仅是分解者,也是湿地生态健康的“指示牌”。

03 游览倡议:做湿地的“静观者”
横琴湿地坚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最小人工干预”为原则,不盲目清除杂草,不使用农药化肥,连台风后的枯木也“变废为宝”,用作生境营造原料。这种方式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了外部干预,让材料在园内循环利用。


当我们到访横琴湿地时,也请一起做到:
不随意移动横木:它们是微生物、昆虫的“家”,挪动可能破坏已形成的生态关系。
静静观察,拒绝投喂:让野生动物保持自然习性,不干扰它们的“生活节奏”。
践行“无痕游览”:带走垃圾,留下脚印,让湿地的生态链永续循环。

湿地的美,在于万物共生的“野趣”。湿地的未来,需要我们“静观其变”的智慧。
这个周末,来横琴湿地走走吧!看看横木下的菌菇是否探出了头,听听林间的鸟鸣是否更加清脆,让我们一起做湿地生态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