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清晨,横琴国际网球中心外的晨光温柔洒落。24岁的澳门青年郑志城已身着红白相间的志愿服,站在志愿服务站的岗位上。
这位去年刚从澳门理工大学生物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的年轻人,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横琴赛事的志愿服务中,找到了青春的别样打开方式。
作为本次赛事中唯一的澳门籍城市志愿者,他不仅用微笑化解距离,更在跨区域协作中读懂了责任与成长,成为琴澳融合的生动缩影。

郑志城的志愿服务始于一份热忱的初心。“在网上了解到十五运赛事首次三地联合举办的消息,我立刻就报了名。作为一名澳门青年能够参与这种国家级别的顶级体育赛事,感到十分光荣。”他笑着说,自己的报名动机简单却深刻——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可以学习和锻炼自己。
尽管是首次参与志愿者活动,郑志城并未退缩。派发活动指南、提供赛事咨询、临时寄存行李、登记电动车停放信息……郑志城在城市志愿服务站(点)的工作主要是提供咨询类服务。
“虽然这些都是细微的服务,但能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对平时偏内敛的我来说,是一次突破。我发现,当自己带着热情去回应需求时,不仅能让他人感到温暖,自己也会变得更开朗、更有活力。”由于上岗前开展的岗位培训内容涵盖沟通技巧、赛事资讯和急救知识,这些让郑志城从最初的紧张走向如今的自信满满。
“很兴奋能见到这么多不同的人。”郑志城坦言,作为澳门青年,他平时较少踏足横琴,早年印象中的横琴还是一片偏僻的开发地,但如今已焕然一新:休闲娱乐场所林立,成为家人朋友游玩的热点。这种变化让他感慨万千,也坚定了参与志愿服务的决心。

最让郑志城感动的是横琴志愿者的帮助。因为他对横琴的环境不太熟悉,本地志愿者都特别热心地向他介绍这里的吃喝玩乐、文化特色,甚至主动分享生活便利信息。也是在和他们的聊天中,郑志城第一次深入了解到横琴对澳门青年的支持政策——原来澳门青年到横琴工作可以享受很多补贴,比如创业扶持、住房优惠等。这些信息让他对“琴澳一体化”有了更具体的感知: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邻近,更是政策、资源与人心的双向奔赴。
“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服务经历,更是一次‘打开眼界’的过程。”郑志城说:“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在横琴和澳门之间搭建这样的‘桥梁’,用志愿服务连接两地的温暖,也在其中实现自己的成长。”

志愿服务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熔炉,更是区域发展的窗口。郑志城认为,十五运作为粤港澳三地首次合办的国家级赛事,正大力推动大湾区的“硬联通”与“软联通”。更深层次上,它增强了三地居民的文化认同与凝聚力。“这是一次向大众讲述‘湾区故事’的好机会。”郑志城表示,在接下来的志愿服务中,他希望能帮助各方来宾更深入了解横琴和赛事,传递协作精神。
当夕阳西下,赛事落幕后,郑志城依然坚守岗位,为离场观众指引返程路线。红白相间的志愿服在灯光中格外耀眼,正如他心中燃烧的青春之火。“这次志愿服务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感慨道:未来若有类似跨区域活动,定会继续参与,用自己所学回馈社会。
赛场内外,还有许多像郑志城一样的青年志愿者,正以微笑和协作凝聚力量。他们的身影,不仅是十五运最动人的风景,更是琴澳融合向深向实的时代写照——在湾区发展的浪潮中,青春力量正勇敢追梦,书写协同共进的精彩篇章。
栏目介绍: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是我国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国综合性体育盛会,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作为赛事重要举办地之一,首次迎来全运会项目落地,也为琴澳融合成果提供了面向全国的展示舞台。当这场家门口的赛事点燃两地体育爱好者的热情,横琴在线特别推出“一起向全运”专栏,聚焦赛场内外那些最鲜活的身影:为赛事奔走的志愿者、为梦想拼搏的运动员、为公平执守的裁判员——他们是盛会最鲜活的“主角”;更有无数观众的喝彩、幕后工作者的坚守,他们以掌声传递热爱,以无声托举精彩,共同织就这场全民盛会最温暖、最坚实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