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赛落幕,横琴以「绣花功夫」诠释办赛温度

来源:综合整理自合作区行政事务局、商事服务局、城市规划和建设局、民生事务局,省横琴办党建工作处、社会事务局,横琴公安局、横琴消防救援大队、横琴供电局、横琴气象站 发布日期:2025-11-10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项目收官之战——女子个人赛落下帷幕。

  中国香港队运动员李思颖成功卫冕夺金,广东队运动员魏晓晴与黑龙江队运动员冯琳分获银牌和铜牌 图/珠海发布

  经过3个多小时、138.7公里的比拼,中国香港队选手李思颖在最后冲刺阶段脱颖而出,夺得冠军。

  作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公路自行车赛事,这场138.7公里的赛程不仅是运动员的竞技舞台,更成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展现“大湾区融合发展”理念的重要窗口。

  赛事期间,合作区承担了男子44.8公里、女子86公里两段核心赛段的通行保障任务。从街头巷尾的“助威声”到赛道两旁的“花漾景”,从城市建设的“硬支撑”到安全服务的“软保障”,合作区将赛事保障融入城市肌理,不仅为运动员打造了“畅、顺、美”的竞技环境,更用“有温度的细节”,向全国展现了“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横琴力量”。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项目女子个人赛比赛现场 图/新华社

  01  赛事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当赛事的脚步临近,横琴的街头便已换上了“新装”。

  环岛东路两旁的簕杜鹃开得如火如荼,1.6万米长的“热情红毯”沿着赛道蜿蜒伸展。

  合作区行政事务局和省横琴办党建工作处于全岛营造浓厚赛事氛围,主干道上迎风展示着超700面道旗,公交车身广告、公交站牌、户外电子大屏、建筑外墙面让赛事主视觉抬头可见。

  横琴口岸里琴澳赛事项目宣传画吸引着往来居民游客驻足,横琴码头、横琴口岸广场、横琴大桥等12处点位精心设置的十五运景观小品与全运会倒计时装置,将城市景观与赛事元素深度融合——这些“会说话的风景”,不仅全方位传递着全运氛围,更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新地标”。

  除了“线”上的氛围营造,“点”上的观赛场景同样用心。

  8日和9日,合作区民生事务局联合省横琴办社会事务局精心组织社区居民、青年志愿者、在校学生组建成一支约200人的啦啦队,在横琴中央汇、横琴国际网球中心、紫檀博物院、星乐度·露营小镇等自行车(公路)赛沿线赛道沿线为骑手呐喊助威,并安排志愿者全程讲解比赛规则和文明观赛礼仪,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成为赛道旁一道动感十足的“青春风景线”。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项目女子个人赛比赛现场

  当运动员骑着自行车驶过环岛东路时,路边的簕杜鹃正开得热烈,观赛人群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些“有温度”的氛围营造,透过赛事镜头,不仅展现着横琴的城市活力,更将人文温度传递至屏幕前的每一位观众心间。

  02  赛道颜值的“匠心打磨”

  如果说“氛围营造”是赛事的“面子”,那么“市容整治”就是赛事的“里子”。

  自11月6日起,合作区商事服务局组织开展了“全赛道市容整治专项行动”,重点围绕横琴大道、环岛东路等赛事核心路段,开展“拉网式”巡查值守,确保赛道“零杂物、零障碍”。

  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自今年3月起,就启动了“赛事道路提升工程”,用“绣花功夫”雕琢赛道的每一个细节。

  针对横琴大道、环岛东路的“沉降问题”,开展“专项维修”,完成1.9万平方米沥青路面调平,让运动员骑行时“稳如平地”。

  对43座巴士站进行“翻新改造”,更换54套灯箱照明设施,同步更新赛事宣传海报,既提升了“夜间发光效果”,又传递了赛事热情。

  7600米护栏、1600余杆灯杆刷漆翻新,6200米绿化带隔离网拆除,让赛道沿线“焕然一新”。

  就连交通设施都进行了“规范升级”——更新700米隔离护栏、28处标志牌、20处标志杆,调整11处倾斜的标志杆,消除了“视线遮挡”隐患,提升了赛道沿线整体风貌。

  为保障十五运公路自行车赛期间交通秩序,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还聚焦赛事路线及周边重点区域,联动各共享单车企业,通过定点值守、动态巡查、应急调度等措施,实时规范车辆停放秩序、及时清理违规占道车辆。

  在道路管制解除及赛事结束后,根据道路交通组织情况,第一时间恢复岛内及跨区公交线路及班次的运营,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

  03  赛事体验的“保驾护航”

  赛事保障的“温度”既藏在“硬支撑”的“精准”里,也藏在“软服务”的“贴心”里。

  赛前,珠海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横琴服务站开展“气候背景分析”,基于横琴大桥站、中心沟站的历年气象数据,得出“赛事期间气象条件适宜”的结论,为赛事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赛事期间,珠海气象局联合港澳气象部门,构建了“高精度气象监测网”——利用激光测风雷达、气象应急车、全景式可视化平台等“黑科技”,有效覆盖了赛道全路段,弥补了“赛事沿线气象自动站不足”的缺陷。

  在安全保障方面,横琴公安每日投入152名警力(含治安警27人、辅警60人、交警65人)及16名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多轮隐患排查”,重点对赛道沿线、交通枢纽、人员密集区等关键点位进行“安全督导”;通过“科学划分责任区域”,将警力精准部署至赛道沿线、核心封闭区及远端分流岗,实现“全域安保全覆盖”。

  横琴消防救援大队则提前对赛道沿线大型商场、村居、植被开展“拉网式防火检查”,赛中部署50名消防员、10台消防车沿赛道“分段布控”,通过“前置布防+动态巡查”,确保赛道及周边区域“零隐患”。

  横琴供电局则启用保供电指挥中心,实时监控后台重要负荷数据,确保供电稳定。在赛事封道范围内,精准部署应急值守人员,针对封路期间周边住宅及用户可能出现的电力突发情况,随时响应、快速支援,护航自行车赛事供电安全防线。

  这些“硬”与“软”的支撑,让横琴的城市品质成为赛事的“坚强后盾”。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项目女子个人赛比赛现场 图/新华社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项目女子个人赛比赛现场

  从“绣花功夫”雕琢的城市细节,到市民自发形成的助威热潮;从跨境协同的智慧气象网络,到全要素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横琴用行动诠释了“以赛事为中心、以运动员为根本”的办赛理念。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项目男子个人赛比赛现场  图/袁天晓

  当夕阳西下,环岛东路车流再次穿梭如织,簕杜鹃仍在车道两旁热烈绽放。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项目男子个人赛比赛现场  图/袁天晓

  依托粤港澳三地协同机制,这场跨越地域的赛事实践,正为大湾区培育更多“跨境赛事”的标杆样本,书写着“一国两制”下体育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