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手棋”+“组合拳”+“主动仗”助力打造产城融合横琴样本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澳琴联合招商推介代表团前往东南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今年以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频频出招为产业发展“撑腰”。
合作区有哪些令人欣喜的创新实践?琴澳组团海外招商,将给琴澳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新机遇?在合作区未来发展过程中,珠海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近日,合作区创新发展研究院产业发展部部长张旭做客由珠海市政协联合珠海传媒集团、市工商联共同推出,珠海农商银行独家冠名的“产业第一·珠海创新说”系列访谈节目演播室,畅谈合作区产业发展趋势,为合作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出好招才引智“组合拳”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79亿元;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64.11亿元,同比增长8.1%;注册澳资企业5323户,较上年增长约12%。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合作区一直以来对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投入。“我每一天都能感受到合作区发展的强劲脉动。如今,伴随合作区一系列重磅政策相继出台,琴澳一体化已具备‘发展定位高度匹配’‘发展环境渐进趋同’‘体制机制有效衔接’‘要素资源快速流动’四个特点,现代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张旭表示。
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撑。在张旭看来,未来琴澳合作若想迸发新活力,重点在于合作区引进人才的速度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合作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与科教研发、中医药等品牌工业,这些产业对高端人才需求特别大。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这一产业既需要研发人才、设计人才,也需要品牌营销和创意人才。”张旭说。
然而,“写得了论文、开得了机床”,既有复合知识结构、又有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的青年复合型人才,对企业来说较为难得,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的引导作用。
“双15%”税收优惠政策落地实施、合作区首个专项惠澳政策出台……近一年来,合作区多次释放减费让利、吸引企业人才引进落户合作区的积极信号。
张旭表示,《条例》有关人才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让人印象深刻。“其中特别提到,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体制机制,支持境外人才跨境执业。这说明合作区的人才发展环境是高度国际化的,其不仅有利于合作区在全球范围内广纳英才,同时也为全国人才管理的改革试验提供了更加国际化的路径示范。”
打好招商引资“主动仗”
随着合作区基础设施持续完善、规则机制对接逐步深入、营商环境日益趋同澳门,琴澳一体化发展正驶上“快车道”。近日,澳琴联合招商推介代表团前往印尼雅加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开展系列招商引资活动,组织约280场商业配对,促成6项合作现场签约。
在张旭看来,合作区和澳门都具有开放的基因。合作区开放基因体现在其产业发展规模增量很大部分是来自港澳地区及海外,倘若接下来合作区实现“封关运作”,对货物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将意味着合作区可以实现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开放。相较于合作区,澳门开放基因则体现在其国际知名自由港的优势,与世界各地经贸往来紧密有助于澳门构筑起吸引全球优质资源和人才的强磁场。
如今,琴澳联手走向世界舞台,张旭认为,这向国际展现了合作区的“双新”风采,一是合作区自身的新形象,二是琴澳紧密合作的新气象。“通过树立品牌形象,合作区有望推动更多国际优质企业及人才逐渐熟悉这个高楼林立的活力新区。企业及人才既可以利用澳门成熟发达的市场环境,还可以把握住横琴发展的全新机遇,这对他们来说是双重利好。”张旭表示。
下好协同发展“三步棋”
珠海联动澳门、横琴共同打造广东金融发展“第三极”、金湾区积极探索建立“创新在横琴、生产在金湾”的产业合作新模式、斗门区联合企业打造“全球技术、澳门承载、横琴研发、斗门制造”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如今,珠海举全市之力支持服务合作区建设,进一步强化与合作区的政策协同、产业共建、软硬联通、民生融合。
“合作区的发展离不开珠海的支持和支撑。作为合作区发展的良好腹地,珠海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产业基础扎实,充满活力。”张旭表示。
接下来,珠海将如何继续支持服务合作区产业发展?张旭认为,珠海与横琴仍需要在推动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持续发力。“除了要在产业发展联动上更加紧密配合之外,双方还应在政策协同创新上加强衔接互动,并在居民生活空间上做到衔接配套,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具有琴澳合作特色的‘文旅+科创’‘文旅+康养’‘文旅+商贸’等跨界形式,都可以继续着重发展。”面对未来,张旭认为,合作区还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地方,在细分赛道上做深文章、在文旅产业合作上做宽渠道、在产业生态培育上做优营商环境,未来将有助于打造产城融合的横琴样本。